Q3采購報告
隨著產能進一步釋放和需求縮水,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正在放緩,逐漸進入下行周期。即使來到傳統“金九銀十”需求旺季,消費端也未能實現同比逆轉。
基于此,本季度的元器件采購調查結果喜憂參半,關鍵詞有:終端砍單、嚴控采購、下行周期。所調查的對象均是中國本土OEM、ODM、EMS等廠商。
喜憂參半的2022年三季度
從全球來看,美國持續加息帶來的外溢效應,地緣政治沖突帶來的能源危機,以及尚未消除的新冠疫情,三重影響疊加,提升了全球經濟運行成本,增加了全球產業鏈的不穩定性,加大了全球制造業復蘇難度。
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顯示,今年前三季度,全球制造業增速呈現階梯式放緩趨勢,且三季度增速快速下降。如圖1顯示,Q3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均值為50.8%,較Q1和Q2均值分別下降3.8和2.2個百分點,這意味著全球制造業處于低速增長的狀態。
在中國方面,三季度以來隨著國家穩經濟政策的持續推進,制造業保持復蘇勢頭,特別是季末時復蘇更趨明顯。
以汽車產業為例,第三季度汽車月均新增量明顯高于上半年,連續3個月保持較快增長;出口方面,1-8月,我國出口電動載人汽車總價值783.4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92.5%,中國汽車出口總量實現位于全球第二!比亞迪、蔚來等新能源車企積極出海,為中國新能源車企擴局提供新樣本。
在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之下,元器件采購市場同樣喜憂參半。憂的是當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,半導體復蘇趨勢仍不明顯;喜的是下一個具有現象級帶動能力的市場已經浮現,它們大概率是汽車電子、數據中心和能源產業這些偏向To B的賽道。
終端砍單是Q3不可繞開的話題
采購調查結果顯示(圖2),有80.5%的受訪企業在Q3遭遇了消費終端砍單的經歷,超過8成;剩下20%的受訪企業沒有遭遇砍單,經回訪發現他們多數服務于汽車、工業、電力等景氣度高的領域,故而沒有受到終端“寒氣”波及。
在這8成遭遇砍單的企業里,超半數以上的企業稱Q3訂單量同比降幅在兩位數以上。
31.5%的企業的訂單量同比減少了20%-50%,占比最多;
25.1%的企業的訂單量同比減少10%-20%;
15%的企業的訂單量同比降低了50%以上,深受砍單行情的影響。
一般來說,制造工廠收到下游客戶的砍單通知后,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相關策略,如適當減產、調整采購行為等等。圖3顯示,將近8成的受訪企業因遭遇終端砍單而降低了Q3的采購量。
較多者將采購量同比減少了20%-50%,占33%;
其次是采購量同比減少10%-20%,占21.7%;
11.2%的受訪企業表示在Q3采取了相對積極的采購策略,使采購量同比增加。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可大致分為:電力電池、航天航空、汽車制造和家電制造。
Q3還缺芯/加價采購嗎?
那么延續了兩年多的缺貨潮,是否因砍單潮來襲而消失呢?如圖4顯示,近6成受訪企業表示Q3仍有元器件緊缺現象,剩下的4成則表示緊缺行情得到緩解。其中有10%的企業表示Q3沒有遇到砍單、也沒有“缺芯”困擾。
對比前兩年的數據,幾乎每季度都有70%-80%以上的受訪者面臨“缺芯”難題,如今Q3僅57%的受訪企業表示缺芯,說明芯片供應鏈體系正逐漸趨于平穩。
但相對高端或復雜的芯片,如高性能MCU、專用的電源芯片,仍然存在產能缺口。有44%的受訪企業表示既被終端砍單又遭遇芯片缺貨,實在是“禍不單行”。
那么對于緊缺且必要器件,受訪企業會通過加價而購得嗎?圖5顯示,對比今年Q1的數據,Q3加價采購情況總體明顯減少。
有11%的企業表示不存在緊缺元器件,都能買到;
19%的企業表示沒有加價采購;
——這兩個數值均刷新了本調查的歷史最高值。
此外,Q3不同加價區間的選項占比也悉數下降。
“加價10%至50%”的選項比例從Q1的39%下降到Q3的30%;
“加價300%以上”的比例從Q1的7%下降到Q3的5%;
“加價也買不到”區間的占比下降1個百分點。
有趣的是,通過同比2021年Q3的數據發現,盡管2022年Q3的加價情況總體明顯減少,但加價區間在“100%至200%”“200%至300%”和“加價也買不到”的選項比例比去年Q3有所增加。這些都是加價幅度較高的區間,我們認為是前文所述的高端或復雜芯片。
Q3緊缺的元器件品牌和品類
圖6所示,Q3緊缺度前六的元器件品牌是:TI(15%)、Infineon(12%)、ST(11%)、NXP(9%)、onsemi(9%)和ADI(8%)。
自去年以來,這6家海外品牌的器件均較為緊缺,每季度的排序略有上下浮動,但總體變化不大。此外也有受訪企業表示Microchip、Silergy等品牌在Q3有緊缺表現。
品類方面(圖7),緊缺度高的元器件品類依次是:電源管理芯片(17%)、MCU(17%)、模擬芯片(15%)、IGBT(8%)、MOSFET(8%)、FPGA(8%)。
對比今年Q1,電源管理芯片和MCU在Q3的排序暫無變化,緊缺程度均有所下降;
排序第三的模擬芯片緊缺度上升2個百分點;
IGBT和FPGA的緊缺度在Q3躍至前列,擠占了Q1較為緊缺的CPU/GPU、存儲器的位置;
CIS圖像傳感器、光耦這兩類器件的緊缺度在Q3略有上揚。
Q3中國本土品牌和海外品牌的采購對比
為了更直觀地觀察中國本土品牌的成長軌跡,我們今年新增了對中國本土品牌和海外品牌的采購情況的調查。無論是Q1還是Q3,受訪企業在元器件采購的數量占比和費用占比,均是以海外品牌為主。
采購數量方面(圖8),由于下半年以來歐美各國逐步取消疫情防控舉措,海外工廠得以逐漸復工復產,且全球芯片供應鏈體系逐漸恢復,Q3受訪企業采購海外品牌(含主要&全部)的數量占比明顯高于Q1。
更亮眼的是,“完全采購中國本土品牌”的企業在數據上呈現翻一番,說明制造工廠對國產器件的接受程度仍在大幅提升,可以給本土品牌廠商更多的時間和信心。
采購費用方面(圖9),由于采購數量以海外品牌為主,所以費用占比方面也同樣以海外品牌為主。其中“完全采購中國本土品牌”的選項占比同樣成倍增長,相信國產替代一定是大勢所趨。
應對和展望:如何抵御寒氣?
相對以往季度,本次調查結果稍顯悲觀情緒,說明半導體行業處于下行周期的影響已經顯現。制造企業會如何應對?以下是調查總結出來的可行對策(圖10):
第一梯隊:需要長期堅持的策略,以便順利承接下一個市場周期的需求。
堅持本土制造和研發,更易適應當地市場需求,更準確地滿足消費需求;
嚴格控制采購行為,如規范管理采購價格/流程/來源等;
腳踏實地深耕技術,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,構建技術壁壘;
開拓海外市場,設立海外據點,建立品牌名片。
第二梯隊:臨時性的調整,核心是降本增效。
簽訂長期訂單,塑造長期且穩定的供給體系;
著眼熱門新技術,搶占新的市場風口;
削減老舊/飽和產能;
加強人才儲備,手段有外招和內培,吸引和留住高素質勞動力;
縮減開支,如裁員等。
當然,逆周期投資在半導體行業是常見的策略,多數被頭部大廠所運用。目前來看,頭部代工廠和IDM廠商對于半導體產業的中長期成長前景依然保有信心,并沒有停下產能擴張的腳步。根據現在擴產的進度,可能兩年后會抓住另一個行業周期的起點,那個時候正好有充足的產能來應對市場需求。
最后,我們對下行周期的延續時間進行了展望(圖11)。
僅9%的受訪企業樂觀認為,2022年會結束本輪下行周期;
41%認為到2023年結束;
21%認為將延續到2024年;
12%認為要到2025年才結束;
4.9%認為將到2026年甚至更久;
10.5%的企業表示難以預計。
通過總計,超過6成的受訪企業認為下行周期一共有2至3年的時間。這段時間里僅靠國家政策引導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,因此我們需要參與解決方案創新,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,不斷引導市場端增強樂觀情緒和消費信心。